龜苓膏的風波

香港人與龜苓膏一起成長

香港人生活緊張,加上處於亞熱帶地區天氣潮濕,容易引起暗瘡或濕疹等皮膚疾病,不少人喜歡定時吃一盅龜苓膏清熱解毒。說起來,龜苓膏在香港出現的歷史,至少也有幾十年,由從前的涼茶舖到到現在成巷成市的龜苓膏專門店,可以說,它是一直陪伴著我們成長的健康食品,不少人對龜苓膏都有一份深厚的獨特感情。

多年前,香港人習慣以電視汁撈飯的年代,一齣電視劇《季節》因為內容講及主角一家經營涼茶舖,劇集播出後不久,便掀起一股吃龜苓膏的熱潮,之後更出現了一間又一間的龜苓膏專門店,龜苓膏這三個字,從此成為了香港人熟悉的名字。

可是,早前城市大學發表了一項有關龜苓膏成份的調查報告,指部分店舖出售的龜苓膏不含土伏苓成份,功效猶如涼粉。報告一出,即時引起全城恐慌,顧客擔心受騙,對龜苓膏望而卻步,龜苓膏店生意自然大跌,多年來樹立的健康形象一朝盡毀。

城大報告弄致滿城風雨

城大這份報告的可信性有多大,我不敢妄下判斷,只知道其「攻擊力」之強,足以弄至滿城風雨,全城龜苓膏銷量應聲下滑,弄得龜苓膏店人人自危,生意急跌,老闆忙於澄清之餘,更要為產品重新定位,加強顧客信心,挽回聲譽。

在這場龜苓膏風暴中,影響至深莫過於百年老店恭和堂。據第二代傳人嚴國雄表示,城大這篇報告公開後,該店營業額一度大跌接近七成,現在情況雖然稍為好轉,但生意已經大不如前。

百年老字號 始創人為清朝御醫

嚴國雄本身是教書先生,退休後接掌家族涼茶舖生意。嚴先生上二代均為清室的御醫,其先祖嚴綺文太醫,於同治期間研製出專為皇室醫治血毒頑疾的龜苓膏,其後告老還鄉,將宮廷藥方帶入民間,令平民百姓亦得以受惠。

至香港開埠初期,嚴太醫之子永昌子承父業成為中醫師,並於油麻地創立恭和堂行醫,為坊眾醫治各類疾病。當年的油麻地乃煙花之地,不少娼妓及知識水平不高的勞動階層因尋花問柳而染上性病,嚴永昌先生遂以祖傳單方製成龜苓膏,為不少人醫好花柳病,從這時開始龜苓膏便大行其道。

香港人喜歡吃龜苓膏,除了擺放在超市林林總總不同牌子的龜苓膏,市面上亦有幾間知名的龜苓膏專門店,雖然都稱之為龜苓膏,但成份則各異,功效也各有不同。

適當改良 孕婦小孩也可服用

以恭和堂之例,其藥製龜苓膏主要為養真陰、健脾除濕毒,對皮膚疾病如暗瘡、濕疹等均有明顯的功效。由於性質溫和,不涼不燥,有助開胃、助消化、清血毒、通大小便。而採用之龜板及土伏芩,均經古法泡製,既保留了土伏苓的解毒功能,又不至於過份寒涼,在適當指引下,孕婦、長者及小孩也可食用。

敗龜板藥性較鮮龜板更佳

至於材料方面,恭和堂採用了陳年藥製龜板(敗龜板)、土伏苓、甘草稍、連喬殼、川忍冬等二十多種中藥材。所謂敗龜板,即陳舊的龜板,就如陳皮愈舊愈值錢,故標榜以鮮龜板製成的龜苓膏,從藥性而言,並非至佳上品。敗龜板之中,又以金錢龜的功效最高,惜金錢龜已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,極為珍貴。

其實,同行之間的競爭本來已經非常激烈,現在再加上一個城大調查報告,幾乎催毀整個香港的龜苓膏市場。顧客對於龜苓膏這種健康食品能否重拾信心,仍然是未知之數,這肯定會是一場難打的硬仗。不過「真金不怕紅爐火」,如果是真材實料,相信必定能捱過這個艱難時候。